文/王洪喜 关志钢大象配资
朱瑞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1924年他就读广东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寻求革命真理,1925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翌年加入苏联少年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毕业后进入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0年回国,曾先后担任中共长江局军委参谋长兼秘书长,中国工农红军军政委、军团政委、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和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和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等重要职务。
1945年,朱瑞参加党的“七大”后,党中央准备任命他为八路军副参谋长。但他考虑的不是职位的高低,而是如何把自己的知识更有成效地贡献给我军建设事业。他当面向毛泽东请求“要专一行,干炮兵,为炮兵建设起点桥梁作用”。毛泽东对他在我军建设上的远见卓识和不计名位的情操甚为赞赏,鼓励他“放手做,做一个桥头堡”。随即任命他为我军第一所炮兵学校——延安炮兵学校的代校长(此时校长郭化若因病休养)。从此,朱瑞怀着“终于斯,老于斯,死于斯”的誓言,投身到人民炮兵的建设事业,并为此作出了卓越贡献。朱瑞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同时他也是解放战争期间牺牲的最高将领,被毛泽东评价为中国的“炮兵元帅”。
审时度势,采取正确的方针,千方百计地获取装备,为创建东北炮兵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瑞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率领延安炮校全体人员赶赴东北,准备接收日伪大批的炮兵装备,组建部队。临行前,毛泽东和朱德指示他:不仅要负责创建东北地区的炮兵,而且要帮助其他战略区炮兵的建设。朱瑞带着中央首长的重托和期望,于1945年11月下旬到达沈阳。但是,东北地区的形势却发生了变化,既接收不到装备,又面临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炮校在这两手空空而情况又十分紧急的关键时刻,是观望等待,还是从实际出发,主动创造条件完成任务,必须迅速做出抉择。
◆红军时期的朱瑞。
于是,朱瑞立即召集炮校领导干部会议,共商对策。他在会上明确指出:在当前敌军压境的形势下,集中等待,便会坏了大事,务必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打开局面,创造组建人民炮兵的物质基础。会议在他的主持下,振奋了精神,统一了思想,作出了“分散干部,搜集武器,发展部队,建立家业”的决定。会后,大批干部即分散到东北各地,搜集日伪军散失的炮兵装备。广大指战员在东起绥芬河,西到满洲里,北至瑷珲的辽阔地域内,冒着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克服土匪骚扰,供给不足,山高林密,道路不通等重重困难,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共搜集到各种火炮700多门,炮弹50余万发,坦克12辆,汽车23台,以及大批火炮零件和器材。1947年4月,朱瑞又组织了两个营的兵力,分赴北安、孙吴、鸡西、兴安岭、镜泊湖等地,搜集到各种火炮98门,各种炮弹13万余发。为了筹集马匹,购置鞍具、挽具、器材等配套装备,朱瑞一面广泛发动各部队自力更生,筹物筹款,一面亲自向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陈云汇报请示。陈云对炮兵建设极为关怀,他把自己总结的学习毛泽东著作的“交换、比较、反复”六字经验介绍给朱瑞,并给炮兵拨款6600万元。于是“一席话,六千万”这句话遂在炮兵部队中传为美谈。此外,朱瑞还通过其他途径,筹集到大批装备、器材和医药等军需物资。
但是,搜集到的火炮、器材,都是日伪军投降时遗弃或破坏过的,绝大部分残缺不全。为了尽快地装备部队,朱瑞把火炮的修理和后勤保障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他说:“没有修理便不可能有炮用,‘修理’成为与东北炮兵建设紧密相连的工作。这些‘二线’工作做不好,不要说进一步发展,就连已有的炮兵作战和训练亦无法保障。”他“甘愿为炮兵建设做好‘二线’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他组织部队将大批火炮、器材送往哈尔滨等大中城市的地方工厂修理;同时动员部队自己动手进行抢修。为了建立一支炮兵的修理队伍,在朱瑞亲自主持下,开始仅依靠数名技术工人和几台机床,因陋就简地建立起东北第一个火炮修理所,开始了艰难的修理工作。他时常深入车间,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修械工作有了飞跃的发展。到1946年底,修理所已发展为拥有600余人、几十台机床的炮兵修械所。到1947年9月,又扩大为炮工处,下设修炮厂、机械厂、炮弹厂、皮革厂。修理火炮660余门,复装各种炮弹10万余发,修理、制造了大批器材、鞍具、挽具等。这些重大成果,为迅速组建东北炮兵部队,保障炮兵作战,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还为其他战略区提供了一批炮兵装备。
总揽全局大象配资,把东北炮兵建成强大的火力兵种,为实现战略决战准备了重要保证条件
我军进入东北后,一些军区和纵队以搜集的火炮相继建立起一批炮兵部队。但部队初建,困难很多,特别是缺乏领导干部、专业人才和政治骨干。朱瑞率领延安炮校到达东北后,及时抽调了500余名排以上各级各类经过训练的干部给各军区、纵队。这一措施,犹如雪中送炭,基本解决了部队初建时的需要。
◆1945年6月,毛泽东与朱瑞合影。
东北炮兵在边打边建中成长起来。到1946年5月,共组建了10个炮兵团、6个炮兵营、1个高炮大队和1个坦克队。但是,毛泽东关于“没有炮兵便没有胜利”和朱德关于“炮兵为建军骨干”的重要指示,在一些部队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炮兵建设的速度和规模还远远满足不了未来大规模作战的需要。同时,已建炮兵在体制、编制、装备、训练、干部培养以及指挥协同等方面,都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为了加强对炮兵建设的统一领导,解决炮兵部队分散发展带来的问题,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于1946年5月成立了炮兵调整处,由朱瑞亲任处长。同年10月,又成立了总部炮兵司令部,由朱瑞任司令员。朱瑞作为东北炮兵的领导者,为了贯彻总部关于建立和发展我军炮兵部队,使炮兵迅速成为我军的一个兵种的决定,他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于1946年7月至1947年12月间,亲自主持起草了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首长和炮兵首长名义联合颁发的4个加强炮兵建设的命令,提出了各阶段炮兵建设的方针,对炮兵建设的各个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指示。
为了提高对建设炮兵重要性的认识,《命令》强调指出:我党建军与作战的指导,正处于向正规化与正规战的过渡。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建设炮兵。编成一定数量的炮兵,并使之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作战,不仅将改变我军的组织结构,也将改变我军的作战形式、战术运用和作战方针。坚定地把握住这一转变,是我军建军获得成功的重要关键。根据当时炮兵实际情况,《命令》提出了“广泛的普遍发展与适当的集中使用”的建设基本方针,并据此采取了一系列炮兵建设的重大措施。
◆朱瑞
根据《命令》,民主联军成立了炮兵司令部,各纵队、军区和师设炮兵主任或炮兵参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炮兵领导体系。总部原有的几个炮兵团,调整、充实为野榴炮团,作为总部直辖的预备炮兵部队。上述各团的山炮营、连分队和一部分野炮调拨给各纵队、军区,为纵队、军区组建了野炮团,师组建了山炮营,之后又在步兵团组建了步兵炮连,从而在我军首次划分了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组织体制和前轻后重的装备系列。为加强装备管理和供应,在各级后勤部门设立了械弹科、股。为加强步炮协同,《命令》强调各级指挥员要掌握炮兵特点,平时关心其发展,照顾其困难;战时正确地运用炮兵,并派出掩护部队,保证炮兵的安全。要求炮兵应集中突然地使用火力,打击要害目标,做到炮兵火力与步兵运动的巧妙配合。此外,对炮兵侦察、通信、机动等方面的建设,也都提出了一些有力的措施。
朱瑞以他丰富的领导经验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全力保证了《命令》的实现,使东北炮兵部队得以全面发展。到1948年8月辽沈战役前,东北全区共建立起16个炮兵团、2个高炮团和几十个师属山炮营,加上团、营属火炮,共有各种火炮4000余门。我与敌炮兵数量的对比,已从战争初期的劣势转变为优势。炮兵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兵种,驰骋在东北广阔的战场上,成为战略决战的火力骨干力量。
着眼发展,大力培养干部大象配资,为东北军区及全军炮兵建设输送大批专业人才
延安炮校到达东北后,原计划开办第二期,但因当时学校既无火炮、器材等教学条件,又因部队正处于边组建、边训练、边作战当中,一时难以招到学员。朱瑞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从全区炮兵建设的大局和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变学校为部队,拿部队当学校”的培养干部的方针,将炮兵学校的大批干部派到炮兵部队充任骨干,以办校的要求培训干部,组织训练部队;同时,组成一个炮兵巡回教导团到各部队,检查指导干部的培养和部队训练工作,及时地解决了部队缺乏专业干部和不懂技术的燃眉之急。
◆1946年牡丹江炮兵高级干部会议。
为使部队基层干部尽快掌握专业技术,在朱瑞的指导下,各预备炮兵团和各纵队普遍地建立了炮兵教导队和轮训队,以战地为课堂,以作战需要为内容,结合实战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短期培训。通过这些措施,迅速提高了炮兵部队的技战术水平,保障了作战急需。之后,朱瑞积极创造条件,使炮校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于1947年3月和1948年7月开课。两期共培训各级专业干部1000余名,不仅基本满足了东北炮兵发展建设的需要,而且还为其他战略区输送了一批干部,支援了各区的炮兵建设。
富于开拓,亲自总结作战经验,提出一套适合我军炮兵的作战原则,奠定了人民炮兵战术的基础
在东北炮兵部队边战斗边建设迅速发展的同时,朱瑞又适时地把炮兵作战和战术问题提到了重要日程。他指出:“炮兵建设已完成的一切工作,就其现状说是有成绩的。但就炮兵发展整个过程说,我们才仅仅做了十分之一的工作。还有十分之九的工作尚待进行,这便是作战与战术问题。”“能否作战,这是严重的考验,是炮兵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为了解决好这个“头等大事”,朱瑞大力提倡在实战中锻炼部队,从实战中总结经验。在1946年底我军发动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中,朱瑞亲率各预备炮兵团数渡松花江,参加作战。经过靠山屯、焦家岭、德惠等战斗,提高了部队行军、宿营和伪装的本领,使部队初步掌握了实战中的战术和射击技能,培养了勇敢、顽强、艰苦、积极的战斗作风,取得了宝贵的作战经验。
朱瑞在总结实战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人民炮兵战术的基本思想,并在1947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炮兵会议上,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些思想是:一,为步兵服务。他指出:“炮兵要支援步兵取得胜利,服从步兵作战意图及需要。”并经常强调:“炮兵要紧跟步兵,有命令要跟,没有命令也要跟,一旦需要,可以立即投入战斗。”二,发挥效能,保存自己。他指出:“与敌人优势炮兵作战,既能发挥制敌的‘效能’,且能保护我炮兵的‘存在’,这便是我们考虑炮兵战术问题之目的。”三,集中使用兵力、火力。他指出:“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集中火力,击破一点,扩张战果,是炮兵作战的‘铁则’,是在战役战斗上造成优势,制胜敌人的不二法门。”四,符合人民战争特点和我军炮兵实际。他指出:“我们是人民军队,人民炮兵,打的是人民战争。东北炮兵均属初建,干部经验差,器材、弹药不足,又无防空设备,要从劣势中争取优势,消灭敌人,这些都是考虑和产生人民炮兵战术的基础。”“这些特定条件规定我们,我军炮兵战术不能全学苏联的(虽然他们也是人民的),又不能全学国民党的(虽然他们是超过我们的),也不能照搬日本的(虽然我们的火炮均是日式的),我们必须创造一套中国的、东北的、人民的炮兵战术。”朱瑞还以此出发,系统地提出了我军炮兵协同作战、集中作战、近迫作战、攻坚作战,以及火力上做到快、准、猛等作战原则,并进行了深刻、具体的阐述,从而打下了我军炮兵战术的基础。
1947年5月至1948年3月,东北我军相继举行了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各炮兵部队在作战中运用这些战术原则,在上百次战斗中,有效地支援了步兵作战,并取得了新的经验。战后,东北炮兵于1948年4月及时召开了第二次炮兵会议。会上,朱瑞根据一年来炮兵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并考虑到战争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发展了炮兵战术原则,特别是对攻坚作战的侦察、战斗准备、炮火准备、打突破口、纵深战斗的炮火运用等作了系统阐述。
朱瑞提出和总结的这些战术原则,进一步丰富和统一了炮兵的战术思想,对提高炮兵部队的战术水平,并在大规模攻坚战中夺取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拉开序幕,朱瑞率炮兵主力驰向义县。他亲自制定了炮兵作战计划,下达了作战命令,巧妙地将3个炮兵团编为4个炮兵群,以3个炮兵群支援打突破口,1个远战炮兵群压制敌炮兵和重要目标;精心计划了炮火准备、冲击支援、打突破口、纵深战斗等各时节的火力任务;并对炮兵指挥、步炮协同等重要关节进行了缜密安排。战斗开始,在朱瑞的亲自指挥下,上百门大口径火炮按照预定计划,成功的打开了突破口,有力地支援步兵突入城内。实践证明,炮兵在组织指挥、火力运用、步炮协同等方面是成功的,标志着我军炮兵的战术技术水平和作战能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为了及时了解情况,总结打突破口的经验,为即将开始的更大规模的攻打锦州作好准备,在战斗尚未完全结束时,朱瑞不顾个人安危,从指挥部奔向突破口,但行至中途,不幸踏响了敌人的地雷,当即壮烈牺牲,年仅43岁。中共中央的唁电指出:“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绩卓著,今日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的巨大损失。中央特致深切的悼念。望转令全军,继续为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而奋斗,以纪念朱瑞同志。”中共中央东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评价朱瑞“以他科学的头脑,发扬‘炮兵是战争之神’的思想,已在两年来东北解放战争中,特别是攻坚战中收到显著效果,把人民解放军的兵种,提高一步。这是朱瑞同志对人民解放军最大的贡献,对人民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央军委为表彰他在炮兵建设上的丰功伟绩,决定将东北炮校命名为朱瑞炮校。2009年9月10日,朱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明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