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提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估计不少人第一反应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口号 —— 毕竟当年这八个字,可是叫醒了好多还在 “天朝上国” 迷梦里的中国人。但你知道吗?这话说出来可能有点颠覆认知: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书,其实跟人类社会没啥关系,人家本来讲的是生物进化那点事儿。而把它改成 “救国宣言” 的严复,其实是做了一次 “创造性改编”,这里面藏着近代中国最紧迫的焦虑和希望。
1. 原书到底是啥?跟人类社会真没关系
要弄明白 “物竞天择” 本来是啥意思,得先找着它的 “娘家”—— 不是严复写的书,而是两本外国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
先说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书 1859 年就出版了,核心就讲一件事:生物是怎么进化的?达尔文在书里说,自然界里的生物都在 “竞争”—— 比如一棵树上的小鸟,抢虫子、抢阳光,弱的就活不下去;同时 “自然” 会像个裁判,选那些更适应环境的生物留下来,这就是 “自然选择”,也就是后来咱们说的 “物竞天择” 的雏形。而且达尔文特别强调,这事儿只适用于生物界,比如长颈鹿的脖子为啥越来越长?因为短脖子的够不着高处的叶子,慢慢就没了,跟人类社会的 “强弱” 没啥关系。
展开剩余77%后来赫胥黎写了本《进化论与伦理学》,算是给达尔文的理论 “补了课”。赫胥黎更直接,他在书里明确说:生物界那套 “弱肉强食” 不能用到人类社会!人类有伦理、有道德,比如咱们会帮老弱病残,不是像动物那样 “优胜劣汰”,所以人类社会得讲 “伦理进化”,不是 “生物进化”。简单说,原书的核心是 “生物怎么活下来”,跟 “国家怎么活下来” 半毛钱关系没有。
可能有人会问:那严复为啥不直接翻译《物种起源》?其实这里有个小误区 —— 很多人以为严复译的是达尔文的书,其实不是。严复 1896 年开始翻译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涵星配资,而且他没全译,只译了里面讲进化论的部分,还加了好多自己写的 “按语”(就是边译边点评),最后给书改名叫《天演论》。这一改,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2. 严复为啥要改?甲午战败后,他急了
严复改 “物竞天择”,不是没事干瞎发挥,而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经到了 “不改就活不下去” 的地步。
1894 年甲午战争,中国输给了以前一直瞧不上的日本,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消息传回来,举国震动 —— 以前输英法,还能找借口说 “洋人船坚炮利”,可日本跟中国一样,以前也是被列强欺负的国家,怎么人家一改革就变强了?那时候的严复,刚从英国留学回来没几年,在天津水师学堂当老师,他看着国家这样,心里急得不行。
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过一句话:“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 意思是从秦朝到现在,从来没见过国家危机这么严重的时候。他知道,光靠喊口号没用,得让中国人明白:现在的世界,不是以前 “万国来朝” 的样子了,而是一个 “弱肉强食” 的世界,就像生物界一样,你不适应,就会被淘汰。
所以他翻译《天演论》的时候,故意 “改了剧本”。赫胥黎不是说 “人类社会不能学生物界” 吗?严复在按语里直接说:不对!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就是 “物竞天择”—— 列强就像自然界里的强者,中国要是不赶紧改革,不赶紧变强,就会像那些不适应环境的生物一样,被亡国灭种。
他还把 “物竞天择” 这四个字弄得特别好记涵星配资,不像原来的学术词汇那么拗口。那时候没有微信微博,读书人之间靠传抄、讲学传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八个字,就像现在的 “热梗” 一样,很快传遍了全国。连梁启超、康有为这些维新派的领袖,都天天把这八个字挂在嘴边,用来呼吁变法。
3. 原书作者要是知道了,会咋想?
这里就得说个有意思的事儿:要是赫胥黎知道严复这么 “改” 他的书,估计得哭笑不得。
赫胥黎本来是想区分 “生物界” 和 “人类社会”,怕有人拿 “弱肉强食” 当借口搞侵略、搞压迫。可严复为了救中国,偏偏把这两者合到了一起 —— 他不是不知道赫胥黎的原意,而是故意 “借题发挥”。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说,自己翻译不是 “逐字逐句死译”,而是 “达旨”,也就是把核心意思说明白,还得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史学界对这事有两种看法:一种说严复是 “误读” 了进化论,把生物规律硬套在人类社会上,后来还被人用来做 “社会达尔文主义” 的借口;另一种说,严复是 “创造性转化”,他知道中国当时最缺的是 “危机意识”,所以用大家能懂的 “物竞天择” 来敲警钟,这是救急的办法。
不管怎么说,严复的目的达到了。那时候的年轻人,比如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读到《天演论》,说自己 “一口气读下去,觉得特别振奋”—— 以前觉得中国不行是因为 “运气不好”,读了之后才明白,不是运气,是不适应时代,得赶紧变。还有后来的胡适,连自己的名字都跟 “适者生存” 有关(胡适字适之),可见这书的影响有多大。
4. 放到今天,这事儿还有啥启发?
现在咱们再看严复改 “物竞天择”,不只是看一段历史,还能明白一个道理:外来的思想、知识,不是拿来就能用的,得跟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赫胥黎的书是讲生物的,但严复把它改成了 “救国指南”;达尔文的进化论是自然科学理论,但到了中国,变成了推动社会变革的思想武器。这就像咱们现在学外国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不是照搬,而是要 “本土化”,符合中国的国情。
还有一点,严复的 “危机意识” 到现在也不过时。当年他喊 “适者生存”,是怕中国被淘汰;现在咱们国家发展得好,但国际竞争依然激烈,依然需要 “适应时代”—— 比如科技要创新,经济要转型,不然也会被甩在后面。只不过现在的 “物竞天择”,不是 “弱肉强食”,而是 “靠实力说话”,靠创新、靠合作、靠自身的强大。
5. 最后聊聊:你心里的 “物竞天择” 是啥样?
其实咱们每个人的生活里,也能找到 “物竞天择” 的影子 —— 比如找工作的时候,得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要求;学习的时候,得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才不会落后。只不过咱们现在的 “竞争”,更多是 “良性竞争”,不是当年严复担心的 “亡国危机”。
要是你回到 1898 年,拿到一本严复译的《天演论》,读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八个字,会是什么感受?是觉得害怕,还是觉得得赶紧行动起来?或者你现在生活里,有没有哪件事让你觉得 “得适应变化,不然就会被淘汰”?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另外,关注我,下次咱们再聊聊那些 “被改得面目全非,却影响了中国” 的外国思想,比如马克思主义是怎么跟中国实际结合的涵星配资,这里面的故事,比严复改 “物竞天择” 还要精彩~
发布于:广东省明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