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言 高士华盈远期策略
星火点点 刻梓以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雕版印刷业考论 孙云霄
内容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以农村为主,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又遭敌人重重封锁,导致铅印、石印等机器印刷设备与耗材严重匮乏,无法满足群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及学校的课本供应。于是根据地的党政机关、出版社、社会团体、民间书坊、合作社和学校等机构,选择利用雕版印刷开展出版事业。所刻红色书籍中,以识字教材和初级国语、常识课本为主,版式疏朗,内容贴近农村实际。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传统的雕版印刷术在华中、华东、华北、西南和西北等多处根据地发挥作用,推动了当地的扫盲工作和教育事业,为偏远地区传播革命火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红色出版;雕版印刷;革命文献
身份认同与军营日常:綦耀义《从军日记》所见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王淼
内容摘要:1944年秋,国民政府因豫湘桂战役惨败并为整顿军队,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燕京大学学生綦耀义激于爱国热忱投笔从戎,编入泸县203师,记录他军旅生活的《从军日记》生动呈现了国民党军队普通官兵的日常生活与心理变化。作为最下层的二等兵,綦耀义厌恶国民党军队的等级森严和单调机械的新兵生活,寻求离开途径。后,綦耀义考入“青年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前往重庆培训,成为“太子门生”,逐渐认同军人身份。担任连训导员后,经历军事主官与政工干部的不和,体会到政工干部的尴尬处境。由大学生到二等兵,再到连队长官,军营日常生活对綦耀义的自我认同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与共产党军队相比,青年军的士兵普遍排斥军人身份,这是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綦氏日记亦成为从士兵个体生活等微观层面探讨全面抗战时期军事史的典型个案。
关键词:綦耀义;《从军日记》;知识青年从军;全面抗战
专栏导言 高士华
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书的制作和流转(1907—1916) 王刚
内容摘要:关于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报告书的制作、流向及其与日本军方的关系,学界长期存在争议。基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的报告书制作费凭证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的调查报告书手稿等核心资料,研究发现,1907年至1916年间,报告书在撰写阶段仅有一部“正本”,并无“副本”。“副本”的制作由东亚同文会本部负责,每次复制三部,并全部提交外务省,再由外务省分别转送参谋本部和农商务省。此外,东亚同文会还通过《支那省别全志》等出版物面向日本社会整理并公布报告书内容,然而其中存在严重删减,旨在掩盖“大旅行”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东亚同文会;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书
朝鲜史编修会的复本制作及其底本考
——以朝鲜燕行文献为例 王微笑
内容摘要:20世纪上半叶,中村荣孝等朝鲜史编修会官员在朝鲜半岛、日本及中国东北地区开展大规模史料采访,又以此为基础,借助抄写、摄影等手段,制作了大批复本类文献。其中,纸本用于留存全文,胶卷旨在保存原貌。前人研究多忽视此类文献的特殊来源及其版本价值。以现存23种朝鲜燕行文献为例,通过考其源流,发现底本多为作者稿本或家藏抄本。在原本难觅时,复本可充作原本,又可为其递藏提供端绪;原本可得时,亦因复本保留其百年前面貌,可用于校勘。
关键词:朝鲜史编修会;中村荣孝;燕行文献;复本;底本
《论语全解》的版本与校勘刍议
——以西夏文本为中心的考察 郑昊
内容摘要:现存《论语全解》中,西夏官方刊行的西夏文本年代最早,且翻译质量精良;它是现存最早的非汉文刻本儒学典籍,亦是宋元时期各族群以儒学典籍为媒介展开文化交流的实证。以西夏文本为标尺,可判定各汉文本《论语全解》的质量:上海图书馆藏明抄本和清乌丝栏精抄本的质量足可作整理底本,而四库本质量实在不佳。以对勘结果为基础,还能进一步细化文献的版本划分,判明各版本的近似程度。在校勘价值方面,可从西夏文本中识别出8例价值较高的异文,为揭示汉文本中较早产生的问题提供了证据,能一定程度还文献以原始面貌。
关键词:陈祥道;《论语全解》;西夏文;《儒藏》
《脱卜赤颜》与元朝国史的编纂盈远期策略
——兼论早期蒙古史多语种文献的关系 曹金成
内容摘要:《脱卜赤颜》是元朝以蒙古文撰修的国史。前人研究多将汉文史料中的“国史”视作《脱卜赤颜》,其实是混淆《脱卜赤颜》与元朝汉文纪传体本朝史所致。虽然《脱卜赤颜》与纪传体本朝史均以皇帝事迹为中心展开修撰,但二者更多地体现出并行纂修、独立撰就的生成特点,从而形成了元朝国史撰修中独具特色的蒙汉双轨修史制度。元朝还有一部蒙古文史书《金册》,虽与《脱卜赤颜》并非一书,但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考索,可以管窥早期蒙古史多语种文献之间的传承谱系,尤其可以确证波斯文《史集》所参考的《金册》就是汉文《实录》的蒙古文译本。
关键词:《脱卜赤颜》;国史;《金册》;《史集》;《圣武亲征录》
辽宁省档案馆藏《明太祖实录》抄本为清代回译本再考 唐佳红
内容摘要:辽宁省档案馆藏《明太祖实录》残抄本的性质与来源,是明代史学史上的关键问题,也影响了学界对一些重要史实的认识。以满文本《明实录》残本为主要参考,逐一检视辽宁本行文中的惯用词、句式、舛误及圈改等,可以确认该本系清前期敕译满文《明实录》的汉文回译本,而非源自独立于今本《明太祖实录》的文本系统。因此,此本不当被用于研究明初《太祖实录》的修纂过程,也不宜作为优先于今本《明实录》的明初文献来观察明代制度与史实。现存满文本《明实录》可厘为译稿本与誊定本两部分,对认识明代官藏《明实录》的文本面貌及考察清代《明史》修纂问题都具有意义。
关键词:《明太祖实录》;辽宁省档案馆;满文本回译;《明史》
清乾隆时期对《无圈点档》的整理与研究 马金柱
内容摘要:《无圈点档》是记写于清开国时期的早期满文档册汇编,乾隆朝君臣最早从史学角度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先是系统总结《无圈点档》中的满文无圈点字,编纂《无圈点字书》;其后组织人力整理重抄《无圈点档》,形成《加圈点老档》与《无圈点老档》;此外,根据《无圈点档》等材料,绘制《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无圈点档》重抄工作中曾对档中满语词句、地名做出大量考订,《无圈点字书》《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的研究成果则被直接应用其中。清廷整理与研究《无圈点档》所形成的成果是乾隆时期庞大文化工程的重要一环,对于发掘清开国时期历史与文化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满文;《无圈点档》;《无圈点字书》;《满文老档》;《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
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德寿寺碑》(满文)、乾隆二十九年《敕建回人礼拜寺碑记》(汉文)
国家图书馆藏《庙碑记事笔记》考论 王冕森
内容摘要:国家图书馆藏满文古籍《庙碑记事笔记》收录满汉文献五十种,包括碑文、纪事、序文、赞颂文、敕诏等十二个类别。全书基本是以辑录自内翻书房的满汉翻译底稿散件陆续拼凑而成,部分文献可能是底稿原件,缮写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前十二册应系乾隆、嘉庆朝所辑,后三册系道光朝所辑,最终成书约在道光朝后期,原目录则应是成书后另由他人补入。《庙碑记事笔记》内容丰富,收录有《〈国书十二字头正音〉序》等未刊文献,有保存文献、补充史事之作用,亦可展现内翻书房的翻译流程,并反映御制诗文的创作与翻译情况,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关键词:《庙碑记事笔记》;内翻书房;满汉翻译;御制文献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献》杂志设立本栏目,以志纪念。刊发的两篇文章与抗日战争都有很大的关联,参加这场战争的有不同的政党,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些不仅影响了各个政党的前途,也影响了置身其中的个人,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与政党都紧密相连,推荐读者一读。
在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发动起义,建立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通过农村根据地积累革命力量,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城市革命的预设,开创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新范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探索和实践过程。这个过程跨越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时间上从1927年到1949年。
打通1927—1949年,把它作为一个根据地研究的连续时段,展开整体史研究,很有必要。
孙云霄《星火点点 刻梓以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雕版印刷业考论》一文,以长时段视角对1927—1949年伴随整个根据地时期的雕版印刷进行具体而微的分析,值得一读。
这个时期中共的工作重心都在根据地,有两个问题给中共的宣传和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第一,农村条件艰苦,远非城市所能相比;第二,一直处于封锁之中,印刷物不能在根据地之外印刷好带进来。
孙云霄的研究表明,中共在这个时期曾经借助雕版印刷这种古老的方式。但在土地革命时期,因为“雕版印刷需要储藏刻板,不方便快速转移,所以较少使用”,而“抗战初期,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根据地条件艰苦,而图书出版周期长、耗材多、发行隐蔽性差”,也很少使用雕版印刷,因此“抗日战争后期至解放战争初期雕版印刷的红色书籍最多”。其中的分析和探讨,饶有趣味,读者可以仔细品味。
1944年豫湘桂会战溃败,暴露了国民党政权军事、政治体系的全面危机,国民党发起“十万青年十万军”运动,号召知识青年参军。表面为补充兵源,但蒋介石父子的动机并不简单,除了与中共争夺青年群体之外,改变当下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状态,建立一支有战斗力而又对蒋介石个人忠诚的武装力量,应该是最大的考量。从蒋经国负责筹建青年军政治部,垄断政工系统,排斥其他派系就可以看出来,建立青年军已经成为蒋经国为蒋家培养嫡系的平台。
因为临近抗战结束,青年军仅少数部队参与对日作战,整体并没有形成有效战斗力,内战爆发后部队被拆散重组。许多青年被“一寸山河一寸血”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毅然参军,成为青年军的一员,最终却沦为国民党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内心之复杂可想而知。
王淼《身份认同与军营日常:綦耀义〈从军日记〉所见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一文,通过綦耀义的个人日记,探讨了一位燕京大学学生参加青年军后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不管是军营日常还是身份认同,都别具特色。
相较于中共军队的官兵平等、强调政治思想教育,青年军被称为“御林军”,显示出它强烈的“私家军队”特色和对蒋家的忠诚关系,通过綦耀义《从军日记》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共军队能不怕牺牲,坚持敌后抗战了,因为他们不是为某个人而战,国家和民族未来才是他们拿起武器,奋勇抵抗日本侵略的真正动力。
1945年青年远征军第六军第二零二师师长罗泽闿率全体官兵致敬罗卓英总监锦旗
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中国参加抗日战争最大的两个政党,也是亚洲参加抵抗日本侵略的两个最大政党。他们在战时的作为,对于中国的命运,对于两党的战后命运,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
战时来中国的外国学者,战后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都有人认为在1943年或者1944年,就可以猜到战后两党的胜负,其理由是从他们的战时作为就可以看出端倪。把本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对照来看,读者也许可以得出差不多同样的结论。
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对面,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侵略事实。而且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有时所采取的方式也更加隐蔽,具有很大迷惑性,这就需要研究者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本栏目发表的两篇文章:王刚的《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调查报告书的制作和流转(1907—1916)》和王微笑的《朝鲜史编修会的复本制作及其底本考——以朝鲜燕行文献为例》,就着力揭示了日本自上个世纪初起在东亚范围内为侵略所做的情报或文化准备。
近代日本出于全面侵华的目的,对中国的调查,极其处心积虑:陆军参谋本部主要侧重军事方面,中国的地志、军事设施和军队是其调查中心;满铁调查部持续追踪东北及华北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动态,也以“学术研究”为名开展资源分布与抗战能力评估,1939年满铁调查部完成的《中国抗战力调查报告》,为侵略战争提供评估根据。
除了这两个机构以外,东亚同文会的调查最为系统。东亚同文会是日本在1898年成立的民间外交团体,表面主张中日提携,实则具有鲜明的协助政府进行殖民侵略性质。
1901年东亚同文会在上海创办东亚同文书院,该书院的“大旅行”项目,覆盖中国90%以上区域,调查足迹遍及除西藏外的所有中国省份,它通过该校2000多名学生,持续40年对中国进行军事地理、经济资源的系统性调查,出版了大量出版物和未出版的资料。
2016—2017年,中国国家图书馆相继整理、出版了《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及其“续编”450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的资料条件。
王刚的文章聚焦于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报告书的制作、流向,及其与日本军方的关系这一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指出1907年至1916年间的调查报告书仅有一部“正本”,“副本”是由东亚同文会本部制作三部,并全部提交外务省,再由外务省分别转送陆军参谋本部和农商务省。调查报告提供给陆军参谋本部,会被用作侵略中国的参考资料,是不言自明的。
此外,东亚同文会还出版面向日本社会的《支那省别全志》等出版物。《支那省别全志》经过处理删减,已经看不出调查的本来目的,所以也蒙蔽了一些人,认为东亚同文书院只是在做单纯的社会调查。
东亚同文书院由外务省直接控制,虽然出了中西功和西里龙夫等国际主义反战人士,他们在革命感召下转变立场,成了反法西斯斗士;但这毕竟是少数,并不能改变该校的性质。处在日本不断侵略中国的时代,即使多数东亚同文书院学生可能不完全了解调查的目的,但调查的数据会被怎样使用,也能猜测出来吧。
20 世纪上半叶,中村荣孝等朝鲜史编修会官员在朝鲜半岛、日本及中国东北地区开展大规模史料采访,又以此为基础,借助抄写、摄影等手段,制作了大批复本类文献。
王微笑的文章讨论了其中燕行文献复本的问题。朝鲜史编修会隶属日据时期的朝鲜总督府,其核心任务当然是为日本在朝鲜半岛的侵略行径编织“合法性”。朝鲜史编修会很是努力,搜集范围涉及日本本土、对马岛及中国东北地区,由其制作的复本也因此成为朝鲜史编修会建构殖民史观的基础史料。
而其所据燕行文献的底本多为朝鲜世家秘藏珍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百年来,一些底本已踪迹难觅,复本尚得以保存。朝鲜史编修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地方史料采访绝非单纯的学术行为,而是服务于殖民当局政治和意识形态诉求的重要一环。”可谓一语中的。
朝鲜史编修会的做法似乎和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的“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定盦续集》卷二《古史钩沉论二》)存在矛盾,是毁灭还是保存?其实并不矛盾,朝鲜史编修会的做法是军事占领的延伸,是通过解构本土文化认同来实现永久殖民的目的,淡化朝中传统宗藩关系,强调所谓“日鲜同源论”,为殖民统治提供“历史依据”,才是朝鲜史编修会的真正目的。毁灭和重构是日本推行文化殖民统治的两个并行不悖的路线。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在中国,在朝鲜半岛,不遗余力地进行资料调查,在文献搜集整理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客观上保留了一些数据和资料,但其行动的指向和目的都是一个:为侵略服务。虽然参加者个人目的或有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不管参加者是否意识到,这是改变不了的。
明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