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28日,台北阴雨。深夜天织股票配资,蒋介石在士林官邸病榻上签下密电,嘱咐亲信立即发往北京。内容并不长:一是重申“一个中国”,二是希望两岸最高领袖能在当年春末于台北会面。电文写得克制,却透着罕见急切。
与此同时,北京正值最冷的时节。凌晨两点,警卫递上从香港中转的译文。常委值班室的灯亮了整夜,谁都清楚,这封电报意味着数十年来少见的统一窗口。传到中南海时,毛主席靠在藤椅,听秘书朗读,他轻声说了六个字:“信,总算还是来。”
要理解老蒋的突然动作,需要回到三年前。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对台北的政治支票明显缩水;1974年,美国国会讨论削减对台军援,蒋介石感到了真正的孤单。更要命的是,他的肾疾恶化,行走都离不开搀扶。医生断言:若无奇迹,最多一年。病痛、国际压力、家国情结搅在一起,催生了那封电报。
电文通过早年留在香港的情报线递送,安全系数高,可时效性差。蒋介石仍把全部赌注押在“老对手”的民族担当上。按他的设想,若毛主席愿登台,自己愿保留“中华民国”军政体系,国共以一种“联邦式”方式共存,随后逐步并轨。
北京方面迅速评估。周总理已转入305医院,无法亲自统筹。多方商议后,毛主席倾向由邓小平成行。理由很简单:邓精力充沛,处理过朝鲜停战谈判,又得各方信任,且在“台湾事务”上留有操作空间。2月上旬,邓小平口头获令天织股票配资,开始了解台北可能的议题。
有意思的是,中央档案显示,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明确同意以谈判形式解决台湾问题。之所以敢下这个决心,除了蒋介石本人转圜,还因为大陆已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框架,国力和信心皆与1950年代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机遇背后仍潜藏风险。毛主席提醒:“若美方临阵加码,谈判即撤。”一句话点破关键。彼时,美军在冲绳和关岛的调度仍可在48小时内介入台湾海峡,稍有差池,就可能酿成新的军事对峙。
密电里附带的附加条件并未对外公开,后来流出的文件提到六项要点:蒋介石可任“中华民国总统”至自然届满;蒋经国留任行政院长兼台湾省主席;台军番号、军装暂不更动;大陆不在岛内部署解放军;台湾保留对外经贸自主权五年;两岸共同起草新宪法。在当时的战略环境下,这算是极限让步。
2月底前,邓小平的行程已拟好:上海起飞,香港转机,停留金门,再赴台北。对外名义是“私人吊唁会友”,实则为首轮政治接触。但3月中旬,台北传来噩耗——蒋介石高烧不退,肾衰急剧恶化。李登辉日记里写道:“院内皆闻机器声,病榻上只有呼吸。”4月5日,当北京收到蒋去世的特急电报,春节期间营造的气氛瞬间被按下暂停键。
同夜,毛主席听完汇报,没有多言,只让工作人员将原计划全部封存。五天后,党内收到书面批示:“台湾事务暂缓,静观其变。”从那时起,两岸高层渠道骤然沉寂。不到一年,毛主席自己也病逝于北京医院。一条本已架起的桥梁,就此坍塌。
审视那份短命的密电,可以看到双方都曾拿出最大诚意;可历史节奏往往由健康、国际博弈、内部共识等多重变量共同决定。1975年春节出现的那道缝隙,只存在了短短六十多天,随后就被生老病死和冷战逻辑重新缝合。今天再翻那封电报,字迹已微黄,却依然能感到笔端最后一丝力气——那是蒋介石想把未完的家国故事写下去的执念,也是毛主席仍愿给对手一次机会的格局。
明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